集團新聞
2013年1月集團董事長許光校同志被選為《徽商》封面人物,并對其
【封面人物】許光校:民企生存樣本
作者:記者 寧鑫 來源:徽商雜志2013年1月刊 時間:2013-1-11 9:30:41
死,很容易;活著,卻太難。三十余年來,中國數千萬家民營企業,就像風中的蘆葦。蘆葦不比灌木,它只能依靠遇強風而不倒的韌性,野蠻生長。
這場曠日持久的野戰游戲,孕育了魯冠球、王石、馬云、馮侖等傳奇明星;也催生了牟其中、唐萬新、周正毅這些曾經耀眼的草莽梟雄,他們在功成名就之時,卻因對規則的漠視,轟然倒下,成為無數人扼腕嘆息的商業祭物。
然而,這場野戰的主力部隊卻是眾多默默無聞的中小民企,他們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有些甚至在見到曙光前就已黯然死去。在暗濤洶涌的環境中,民企能穩定生存五年以上的已屬稀缺。
其中,安徽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2009年全國勞動模范許光校和他的安徽中橋建設集團或可成為民企生存的一個樣本。
兩萬元起家,安徽潛山人許光校在二十年間扎根縣域、穩扎穩打,親手締造了一個橫跨路橋建設、房地產、金融等行業,資產過十億元的集團。而當我們走近他、解讀他時,就會發現,其對規則的尊崇、對暴利的警覺,甚或包括所謂的“胸無大志”,都能給當今一些迷失自我、盲目擴張乃至鋌而走險的企業家們帶來一些啟發。
2012年8月24日清晨,通車不到一年的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發生整體垮塌事故,造價高達18.82億元的陽明灘大橋曾被稱為“哈爾濱奇跡”,孰料“奇跡”不到一年,就輕易被4輛超載大貨車秒殺,讓人唏噓不已。
陽明灘大橋坍塌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算起,5年來,全國共有37座橋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橋梁發生事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那些歷經數十年甚至上千年風雨仍屹立不倒的“橋堅強”:1400多年的趙州橋、900多年的洛陽橋……面對歷史上這一座座豐碑,再反觀如今這些慘劇,讓人不得不思為何在不缺資金、技術的今天,造一座“堅強”的大橋卻如此之難?
在從業二十年的許光校看來,“橋垮垮”不斷上演就像一面鏡子,直接照出的是當前橋梁行業的一個弊病——漠視規則。一些企業只知逐利,將質量、社會責任全然拋諸腦后。
對于那些肇事企業,許光校“自嘆弗如”。
“我們安徽中橋建設集團(前身為安徽省潛山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二十年來承建了大中小型建設工程項目180余個,從未出現過質量事故、安全事故”。在許光校眼里,這一直是其感覺最成功也最欣慰的事情。
多年來,許光校一直以豎在公路危險地段的三角形交通警示標牌提醒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要想“不翻車”,就要多給自己畫畫“驚嘆號”。他在企業運營中,也一直告誡自己和員工,對于企業、尤其是橋梁企業而言,質量就是生命,如果生命都沒有了,談何發展?
“領導者對質量的重視是一個企業質量體系創建、保持并規范進行的基石和后盾”。 許光校深知,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未來。于是,180多個工程,從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材料選購、施工現場管理……許光校都親自審查、檢查,施工前反復核校,施工中反復比對,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有時,為了一個數據,他要和同事們熬上幾個通宵;因為施工過程中的一個誤差,他要在工地上叫板幾天。
而這種較真的狀態,也讓許光校經常付出額外的代價。
有一次,當許光校發現用于蓋板涵的鋼筋混凝土梁板預應力的強度不夠標準,便立即要求報廢,按規定比例重澆;在澆筑潛山縣王河大橋180根立柱時,按設計要求樁子打到19米即可,然而打到20米時仍未見巖層。許光校急了,將被褥搬到汽車上開到現場,睡在車上,日夜死盯質量和進度,最終,將樁打到36米處見到巖層方才罷休,就此成本增加了幾十萬,這對于1995年的許光校而言,并非一筆小數目。
當然,完整的質量監督體系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尊崇規則、制度的許光校,自公司成立之初,就主持建立了成體系的質量管理組織機構——董事長、質量總監、項目部檢查工程師、施工隊質檢員、班組質檢員,五個層級環環相扣。
“沒有基層人員的認真執行,質量體系也就形同虛設,如何提高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合作性是體系有效運行的關鍵”。為此,許光校設計了一套嚴格的獎罰制度。比如,質檢員終生負責制,質量優良的項目,對質檢員進行重獎;一旦出現問題,其與項目相關的收入全部扣光。
二十年如一日對質量的重視,對規則、制度的尊崇也讓許光校與安徽中橋集團贏得了良好口碑,多個項目獲得各級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全國多次獲獎,而因為其個人的突出貢獻,許光校當選安徽省第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并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
在許光校的人生履歷中,2009年,是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
當年4月25日下午,他接到了中華全國總商會邀請其赴京參加建國60周年“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的電話,尤其是當他知道,此次安徽5個代表中,他是唯一一個民企人士時,許光校興奮得一夜沒合眼。
4月28日上午9點半,當許光校與袁隆平、吳仁寶、魯冠球等傳奇人物一起站在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他再次激動不已。就在那一刻,許光校感覺,自己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自己多年的奮斗、多年的艱辛終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肯定。
時間回溯至1992年。這個年份孕育了中國最為傳奇的一個企業家群體——“92派”,在中國商業史上如何濃墨重彩都不為過。
那是一個火熱的年代,恰如美國西部淘金熱的盛況。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感召下,至少有10萬黨政干部紛紛下海,并形成了以陳東升、田源、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等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他們的魅力,絲毫不亞于電影明星;他們的財富,已經成為創業精神的象征;他們的名字,也早已為世人所熟悉……對如今的投資者來說,“92派”的崛起充滿了時代的誘惑和神奇。
許光校也有幸成為了這個群體中的一員。1992年初,當這輪巨大創業浪潮洶涌襲來之時,在潛山縣交通局工程科里的許光校坐不住了,一頭扎進變幻莫測的商海洪流中。在外人看來,當時將自己的鐵飯碗打破實屬不智,而對許光校而言,這也是無奈之舉。
“如果不出去另闖一番事業,這個窮家什么時候能變樣?
父親去世所欠下的債務,僅靠自己一個月五十幾塊錢的工資何時才能還清?還有上學讀書的弟妹所需學費,還有……”許光校出身于潛山縣王河鎮的一個貧窮農家,從小就嘗盡了貧窮給家庭帶來的苦澀和艱辛。而作為老大,他不得不背水一戰,承擔起改變家庭命運的重責。
其實,無論是主動改變,還是被動選擇,許光校的舉動也符合了所有成功者所具備的共同特質,那就是不滿現狀、拒絕平庸和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強烈動機。
然而,要想下海并不被水嗆著,并不能僅憑一時血氣方剛,而得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就在許光校下海之時,國家決定在“九五”期間加大投入,加快公路鐵路建設步伐,以此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安徽省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進入井噴階段,經過潛山境內的滬蓉高速公路和合九鐵路建設也已拉開序幕。
“我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當年5月,許光校成立了潛山縣通達公司,進軍路橋行業,并一路凱歌高奏,進而在1994年將公司更名為潛山路橋公司,這也是如今安徽中橋集團的基石。
想當年,他笑了,“我開公司的兩萬元經費全部是借的,基本算是破釜沉舟,一旦失敗,我可能就垮了。”
創業初期,許光校的膽識與精明就已顯露無疑。
1995年,滬蓉高速公路經過潛山,許光校卻不去尋找路橋工程,而是將目光鎖定了滬蓉路安慶市指揮部,并靠借債和員工集資300萬元,在彭嶺工業區建起占地 10余畝,建筑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最終讓指揮部落戶潛山。
當時,許光校的舉動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事后看來,他解決問題的策略著實令人稱奇。
企業的命運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當年,滬蓉路安慶市指揮部手握17億元工程資金,試想,如若指揮部落戶潛山,將會給潛山經濟帶來一個怎樣的發展空間?而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讓許光校在滬蓉路的建設中屢屢中標。
機會總是眷顧那些不斷尋找的人。在滬蓉高速公路的建設中,許光校發現石料運輸困難,便迅速聘請專業技術人才,投資250萬元,先后建起了石料廠、砂料場、預制構件廠等,此舉不但滿足了市場需求,也為公司發展積累了一定資金。
在路橋行業縱橫捭闔二十載,許光校充分展現了作為企業家的智慧與膽識。
不過,相比之下,他在房地產行業中所呈現出來的審慎與遠見、對暴利的警覺、與權力部門相處所掌握的度,才是其能夠成為民企生存樣本的關鍵所在,能給當今一些迷失自我、盲目擴張乃至鋌而走險的企業家們帶來一些啟發。
200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黃金時期,嗅覺靈敏的許光校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遇。不過,就在民企聚集一線城市搏殺之時,他卻劍走偏鋒,選擇了全國三、四線的縣級區域開始布局。
“中國土地資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競爭激烈,在暴利的誘惑下,權錢交易難以避免”。
而對于許光校而言,規則是其二十年商業生涯中不可違反的“天條”。
多年來,他一直認為,15%的平均利潤率對于企業而言是正常的,而一旦利潤超過50%,大多數的交易中都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東西和暗箱操作,而中國房地產行業一直都不是真正的市場化競爭,行業中始終存在著不合理的暴利,市場規則的扭曲必然導致權貴與資本相扭結,而民企一旦卷入這種原罪之中,企業命運的多米諾骨牌已注定會倒下。
事實上,早在100多年前,卡爾•馬克思就曾經典地指出,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風險。
對規則的尊崇也讓許光校時刻注意在與政府的交往中的“度”。 而且,經過二十年的摸爬滾打,許光校對民企的處境看得頗為透徹。“民企多年來,一直就在夾縫中艱難生存,尤其與國企相比,民企處于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民企要想生存就得耐得住寂寞,忍受暴利的誘惑,安守本分。如果忽視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和市場規則,即便是一時抓住機遇轟轟烈烈地起來了,最終也會轟然倒下”。
審慎的態度也讓許光校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尤其是對于如今商界盛行的“500強夢”毫不感冒。他笑言,“我沒什么宏大理想,也沒想過企業能做多大,所謂的500強更是想都不敢想。”
在許光校眼里,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只要自己活得踏實,所做的事情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給自己以及企業留下罵名,就已足夠。對此,他也坦承,這種心態很難讓自己的企業實現所謂的跨越式發展,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讓世人矚目的商業巨人。
但對于一個企業,尤其是處于夾縫中的中小民企而言,活著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曾經有人說過,越大越接近死亡。
在這一點上,不少企業一度迷失自我,無法遏制擴張沖動,無論大小,心中都渴望主宰一個企業帝國,于是鋌而走險地玩起了錢生錢的游戲,在財富名利的誘惑下,走捷徑,玩杠桿。然而當外部環境一旦發生變化,規模夢想反向演化為失敗潮,一個個倒下去的企業,用血的教訓為盲目擴張敲響了警鐘。
事實證明,安守本分永遠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對危機的最佳選擇。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眾多企業惶惶不可終日之時,“胸無大志”的許光校顯得極其從容,大肆向省外擴張,并在當年成立了安慶市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安徽省潛山縣路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如今,在當地,大多數企業急需資金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許光校。
正如《人類群星閃耀時》所寫,在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時,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流逝。同樣,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就得忍受漫長的孤獨、折磨,為迎接這樣的時刻做準備,一旦轉機出現,必須一躍而起。
如今,世界經濟環境極為復雜,中國企業家們也正在經歷一段陣痛。誰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誰就能生存下去。很多年前,恐龍比烏龜更強大,但今天恐龍滅絕了,烏龜還一直繁衍著。
“徽商300年而死,而晉商700年才衰敗。”在許光校看來,中國民營企業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情。古代,晉商與徽商兩大商幫都曾在中國商界呼風喚雨,然而兩者衰敗的時間卻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傳承的方式。
他解釋說,晉商善用職業經理人,過去晉商票號中的“掌柜”就是現在的職業經理人,而且很早就建立起了嚴格的兩權分離制度。財東只有首任掌柜的聘任權和分紅權,下任掌柜由上任掌柜聘請。掌柜一經聘用,財東則委以全權,而財東不得干預商號業務。
盡管晉商也提攜鄉里,但“避親不避鄉”,有著“三爺(姑爺、叔爺、舅爺)不帶”的傳統,絕不任人唯親。
徽商則更注重子女的教育培養,“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徽商子女從小就開始接受鍛煉,以使其能盡早接班,而且有著強烈的“宗族意識”,用的人都沾親帶故。
“我一直認為,家族企業的弊病是導致徽商衰敗的重要原因。”因此,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許光校已經開始思索企業傳承的問題,“畢竟是我一手創建的企業,對其,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夠一直傳承下去,成為一個百年企業。”
而對家族企業弊病感知頗深的許光校也同樣選擇了職業經理人。他透露,目前已經圈定了兩位副總作為接班候選人,企業不會交給兒子搭理。
在他看來,職業經理人都是掌握了某領域的專業知識,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因此,能夠在經營管理一個企業時做到得心應手、隨機應變,能夠經受住企業風險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職業經理人應該更有資格擔當起企業的接班人。
“子承父業其實對后輩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在我這個行業中,他很難有獨立思考能力,難以超過我,即便干好了,別人也會認為是因為我的幫助。”許光校透露說,“其實我兒子有時候壓力也比較大,他在外面根本不說他是我的兒子,也從不打著我的旗號辦事。”
事實上,多年在夾縫中生存、深知民企經營之難的許光校,原本就不希望其獨子進入商界,而是希望他當一個公務員,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不過,有意思的是,其23歲的兒子并不愿意接受許光校的安排,而是希望進入商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自己選擇的路,就自己去走吧,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但是作為父親,我會給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看似無奈,事實上,許光校在講這番話時嘴角浮現出幸福的笑容。
原文地址:http://new.huishangol.com/display.asp?id=26085
- 上一篇:暫無
- 下一篇:318國道梅河橋頂管工程